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content
来源:欧宝体育下载app苹果版    发布时间:2024-08-28 14:49:15

  曾经,家乡是用来“告别”的;现在,在甘肃这些返乡年轻人心中——家乡是用来建设的

  曾经,对于一些甘肃农村的年轻人而言,家乡是用来“告别”的。这些年轻人感到家乡发展空间存在限制,他们最初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走出大山、上过大学的年轻人,选择返回家乡,加入到传承家乡传统技艺的队伍中。这些懂农村、懂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人,在家乡的土地上,用知识和汗水开拓着一片新天地。

  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搭建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今年以来,甘肃各地陆续建立起“甘肃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导师服务站”,这是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促进甘肃省青年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服务站搭建起了集就业指导、创业培训、项目对接、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创业服务。与此同时,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正在家乡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早上6点,天蒙蒙亮,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清水镇清水村32岁的何小刚就出发赶往藏宝轩铜铝铸造文化传承农民专业合作社。

  何小刚上过职业学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如今已有14年“工龄”。他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9点才回家,十多年如一日。虽然工作辛苦,但他觉得这份付出很有价值,因为翻砂铸造的手艺需要一代代传下去。

  小时候,何小刚经常和小伙伴玩砂子。上学后,他每天放学给父亲打下手。再长大一些,何小刚就参与到铸造的具体工作中。

  成长在铸造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何小刚中专毕业后,继承了父亲的这门手艺,一头扎进翻砂铸造行业,一干就是14年。

  “等到自己干时,才知道做一口锅真的不容易。”何小刚介绍,塑模、修模、雕刻、溶铜、浇铸、打磨、抛光……做一口锅需要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非常精细,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

  制作外模是铜铝铸造最费时的环节。清水村所制的铜铝制品多是藏式风格,花纹多以龙、蛇、金蟾等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为主。器物形状不相同,花纹也就不同,需要匠人一刀一刀、一笔一笔地制作,才能形成精美的图案。

  “光刻个花就需要六七天,还得是天气好的时候。”何小刚说,自然风干模具是必要环节,“要是遇上坏天气,器物的生产周期就要延长。”

  在这个以翻砂铸造闻名的村子,多少年来,手艺传承没有一点文字记录,原料的干湿、配比,器物的厚薄、尺寸、比例,如何雕刻花纹,如何掌握火候……全凭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学。学艺者要一直去琢磨去实践,每个环节都要身体力行。

  “每个模具只能用一次,因此每个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用料、花纹、款式一样,也会因为匠人铸造时的手感、心情不同,传达出独一无二的匠心之美。”在何小刚看来,每个铜铝铸造器物都是一个独特的作品,是时间的沉淀,更是一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自从干了这个,脸和手就没干净过。但总得有人去做。”在清水村,像何小刚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专注地只做一件事,全情投入其中,把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传承下去。

  在清水村,铜铝铸造工艺是祖祖辈辈传承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这种古老技艺过去只由部分人掌握,如今成了全村人的“致富经”。

  1982年,清水村的铜铝铸造技艺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0年,被确认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些年来,清水村有一批像何小刚这样的村民从事铸造行业,清水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青藏地区,铜铸造品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作为装饰置于家中显著位置,或是作为盛放吃食的餐具。“一口直径1.2米的铜锅,最高能卖4万元。”何小刚说,清水村的手工铜铝铸品深受牧区的喜爱,远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他介绍,青海西宁的塔尔寺至今还保存着清水村铸于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口代锅(一种特定器型铜锅的名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保存着一口直径4米的代锅。“这些古老的物品,见证了翻砂铸造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生生不息。”何小刚说。

  如今,铜铝锅、铜香炉、铜暖锅、铜花瓶等工艺品借助互联网和自驾游的“东风”,被慢慢的变多的人知晓和喜爱,作为工艺美术制品被国内众多金属藏品爱好者收藏,并行销海外。

  何小刚介绍,这些年,慢慢的变多人看好铜铝翻砂铸造的发展势头,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古老技艺的队伍中来。

  目前,清水村铜铝铸造作坊达180多家,小作坊和铜铝铸造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代购、代销,辐射带动农户生产铸造。清水村的“小铜锅”变身“致富锅”。pagebreak

  和何小刚一样,29岁的甘肃平凉青年王彦奇天天都会迎着朝阳准时来到自己的蜜蜂养殖场,查看每一个蜂箱。

  从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王彦奇在北京“漂”了一年。之后他回到家乡庄浪县南坪乡王沟村开始创业之路,他要用专业相关知识和现代营销手段把祖辈传下来的“甜蜜事业”做大做强。

  王彦奇出生在南坪乡王沟村的养蜂世家。他的爷爷是个走南闯北的养蜂人。2016年,他的父亲王润举注册成立庄浪县王氏蜂业蜜蜂养殖农民合作社,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行业带头人。

  2017年,王彦奇从北京回到家乡,正式加入父亲的团队。“我从小就接触蜜蜂,现在回到农村,就是要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做大养蜂事业。”凭着对养蜂的热爱,王彦奇对自有的几十亩土地作了详细规划,摸索出一套养殖新模式,如今已实现蜂群稳定繁育、蜂蜜稳定产出。

  王彦奇每天除了跟父亲一起照料蜜蜂,学习祖辈流传下来的养蜂技能,还通过种种渠道学习养蜂知识,了解养蜂行业最新动态。

  “一只小蜜蜂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长期是21天,而它的劳动生命一般只有60天。”王彦奇深入研究蜜蜂的生长周期,通过技术方法提升蜜蜂的养殖效益,尽量延长劳动时间,确保多产蜜、产好蜜。

  在追花采蜜过程中,为减少蜜蜂个体流失,王彦奇根据蜜蜂晚上回巢酿蜜的习性进行夜间运输。同时,严格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技术操作蜂箱,尽可能不伤害蜜蜂,减少折损。

  “最大的病害是蜂螨,它会造成蜜蜂浑身不舒服,还可能会吃蜜蜂的翅膀,蜜蜂失去翅膀就没有采蜜能力。”在养蜂过程中,王彦奇仔仔细细地观察蜜蜂的一举一动,对于病害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保证蜂群的健康。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些年来,王彦奇追花采蜜,四川、湖北的油菜,陕北、内蒙古的荞麦,北方的洋槐、枣树,大田里的向日葵……冬季从云南开始“发蜂”,他一年四季行走在祖国各地。

  祖传的经验加上技术的加持,王彦奇出品的蜂蜜味道纯正、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精心经营的合作社积累了很多客户,逐渐向品牌化经营发展。“我们产的蜂蜜,企业购买量高达60%。在追花采蜜期有一半蜂蜜被明园、冠生园、条山农场等企业买走。”王彦奇说。pagebreak

  青年返乡创业,离不开当地政府全力支持。为了做大做强铸造产业,岷县大力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希望发挥青年人才优势,带动更多人拥有这项致富手艺。

  何小刚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和技能比赛。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组织下,何小刚前往青岛学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在兰州财经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与发展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学习和比赛的机会十分难得,开阔了我的眼界,对手艺传承创新、打开销售新路径都很有启发。”他说。

  各方助力加上自身努力,何小刚进步很快。近年来,他被评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所在合作社获得“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村里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加入他的团队。

  “现在销路不愁,就要抓住机遇好好干。”何小刚说。去年,青海玉树一名藏族网络主播来到清水村直播售卖翻砂铜铝铸造品,几天就卖出去不少。“希望我也能搭上直播卖货的‘快车’,把清水特色推介到全国各地。”

  对于何小刚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团岷县县委十分支持,和有关部门对接,给他提供培训机会,全面学习直播技能,助力早日开播。“让更多人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喜欢上传统铸造工艺,是我的职责。”何小刚说。

  近年来,王彦奇不断探索开拓新渠道,把合作社出产的蜂蜜卖个好价钱。经过一番考察,他把突破重点放在网络上。正值庄浪县全力发展农村电商,电子商务产业园对返乡创业青年敞开大门,在技能培训、贷款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在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支持下,王彦奇开起“快乐蜂园”网店,以卖土蜂蜜、庄浪粉条等特色农产品为主。

  伴随网上直播兴起,王彦奇参加了电商园组织的培训。“通过自媒体平台直播,人们能对蜂蜜有新的认识,更认可我们产品的品质。”王彦奇说。

  为了适应饮食业互联网销售的需要,王彦奇为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致力于建设食品级生产加工和直播空间,让蜂蜜生产和销售步入正规化、标准化轨道。面对县域养蜂业日趋壮大、蜂蜜市场需求日渐增长的现状,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王彦奇计划成立产销联合机制,维护行业权益。

  养蜂养出了名堂,心系行业发展的王彦奇在2023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人民代表,他积极为养蜂事业鼓与呼。对于他提出的《关于对养蜂业等小规模农业产业给与扶持的建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表示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用好有关政策,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开展蜜蜂良种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养殖技术培养和训练等工作,提升全省蜂业发展水平和养殖效益,为全省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蜂蜜产业大有可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创业者,要致力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蜂蜜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努力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健康,为更多养蜂人带来效益。”王彦奇说。

  “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有知识有活力的年轻人。”岷县西江镇镇长贾鹏珍在乡镇工作了18年,对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有着深入观察和思考。在他看来,随时代的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需要适度超前规划,运营管理要提质增效,这些都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见识的人才,这在目前的西部农村还是短板。

  贾鹏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高素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既要懂农业、懂农民,又要懂产业、懂管理,还要懂技术、懂传播,在农村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在这样一些方面更有优势。这些新农人只要踏实肯干、善于学习,就会开创农村发展的新天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Copyright © 2002-2020 欧宝体育下载app苹果版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28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