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产业精密工具

床头产业精密工具
会议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创新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欧宝体育下载app苹果版    发布时间:2025-01-13 12:07:10

  2024年11月1-3日,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安徽省绩溪县成功举办。

  历史城区作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其保护更新对于城市文脉传承、民生改善和特色彰显至关重要。为深入探讨新时期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理念和路径,交流全国各地历史城区的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2024年11月1-3日,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安徽省绩溪县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分为会议开幕、主旨报告、专题报告、沙龙研讨四个环节,邀请13位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分享上海、广州、扬州、绍兴、宜兴、长汀、绩溪等地的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实践,并就历史城区文脉延续、活力复兴、民生改善等学术话题进行交流。来自安徽省内各级名城的近百位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参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宣城市绩溪县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安徽建筑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学会官方视频号“中国城市规划”全程直播,中国建设报社、绩溪县融媒体中心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支持,产生热烈反响。

  会议开幕环节由名城分会秘书长鞠德东主持,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吴晓勤,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赵中枢,绩溪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王立先生发表致辞。

  吴晓勤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名城名镇名村持续不断的发展,依法保护系统推进,在历史城区复兴、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修复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典型案例,成绩非常显著。他号召专家学者继续弘扬探索创新精神,为历史城区保护工作的推进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更新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赵中枢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的42年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事业蒸蒸日上、砥砺前行,保护工作从文物历史建筑单体保护逐步迈向更大尺度的历史街区、历史城区的整体系统性保护,形成了一系列丰厚的学术理论,创造出大量的优秀案例。在当下的城市更新时代,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更需要完善针对历史城区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更需要坚持活态传承,推动历史背景和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更需要加强跨专业协同,吸纳各方力量一同推动历史城区保护事业再创新、再发展。

  王立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城区是展示地方民间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的独特“名片”,是支撑延续地方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作为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近年来绩溪县坚持倾听群众意愿,尊重民情民意,持续加强对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更新保护,把历史背景和文化遗迹视为城市之宝,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表示,未来绩溪县将认真贯彻习视察安徽讲话精神,围绕“整体保护”“古城复兴”大方向,以徽文化凝聚起“最根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推动历史城区保护工作更有高度、更加全面、更具成效。

  主旨报告环节由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主持,6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报告站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结合实际案例,从现状实际、政策导向、人民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必要性,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提出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路径的探索思考。

  报告指出,当前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在面对城市更新问题上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意识层面,大家对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还存在差异性,缺乏整体性,实际行动中还表现出被动性。在物质层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流失、人居环境较差、城市活力丧失、土地商业化严重等问题。

  报告指出,要充分认识历史城区在城市更新中概念和意义,坚持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全囊括,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演变历史、未来价值和城市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现从除旧而新走向因旧而新的适应性再生。

  报告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切入,引发对历史城区的再认识、再研究,形成了对历史城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思考。

  报告指出,我国历史城市总体格局呈现出显著的整体设计感,历史城区与旁边的环境存在很明显的整体关系,具有文化意识和建设发展融合的特点。漫长历史进程中城市功能集聚于历史城区,老城承担了几乎完整的城市功能。

  报告指出,我国部分历史城区面临一定困境,比如历史城区格局与风貌破碎、历史城区形态消解和功能衰落等。随着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整体保护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域全覆盖,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不应被忽视,而是具有着普遍性的重要意义。

  关于历史城区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报告认为,要坚持自然与文化,地下与地上的整体性保护,体现在以轮廓与轴线为主的古城格局要素的保护与整体控制。同时,也要注重对具有紧密内在关联的遗产要素群体开展系统保护。

  报告介绍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上海的历史城区由不同时期、不同建设机制下形成的有着非常明显差异性的几个片区共同构成。因此,历史城区的识别与保护管理一直是上海名城规划的难点议题。报告梳理总结了上海历史城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历史城区识别评价的方法体系。

  报告认为,关于上海历史城区的识别,首先要从文史分析上海这座城市形成的基本逻辑,并对现状城市的建成区和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进行形态分析,再结合当前居民、游客对城市不同的历史风貌的认知、游历行为进行社会层面的分析,由此评估和界定历史城区范围和特征。关于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要重点保护反映发展脉络的历史基线,识别和延续历史格局与肌理,保护历史路径和节点,加强风貌协调和修补。

  报告认为,在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重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主导的拆除重建式更新模式与依靠政府投资的修缮式更新模式面临挑战。从历程回顾、学理依据和现实困境三个角度,认为历史城市的居民自主更新模式需重新被重视。

  报告指出,从当前各地历史城市居民自主更新的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在行政审批、增值收益、标准规范、产权变更等方面面临着制度障碍,比如工程规划许可制度在历史城区的不兼容,政府财政补贴与增值收益管理缺乏标准,现行建设标准在历史城区的不适应性,产权变更和确权登记无现成路径可循等等。

  报告提出,要建立统规自建/改的自主更新模式,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划管理要求和行政许可制度,明确政府补贴保障和增值收益管理的边界,优化历史城区建设适用标准,理顺产权重置和登记流程等措施,重塑以居民为主体的长效保护更新机制。

  报告以扬州为例,介绍了扬州数十年来在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报告指出,为适应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扬州名城保护组织架构一直更新完善,逐步构建“四位一体”的古城保护工作机制,系统、科学推进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报告指出,扬州秉承古城保护优良传统,政府层面格外的重视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间层面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以仁丰里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居民自主参与”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从项目的启动到设计、施工、运营以及管理的全过程,都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中有专家、有文化人、有艺术家,更多的是广大老百姓以及所有热爱古城的人,他们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让古城保护工作成为一个共享、共建、共情的过程。

  报告最后介绍了扬州古城在保护传统民居过程中撬动民间资本,鼓励发展新“私家园林”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展示,从推动当下物质遗存的有效保护利用,向现代生活空间下的园林营造技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提供了样本。

  报告以“陌生的城市”为题切入,指出由本体转向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下理解城市,才是未来历史性城市保护与传承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报告以芜湖、上海、淮安、扬州、南京、太原、沈阳、泰安等地为例,解释了当我们在不同身份、不同控制条件下,能够最终靠什么样的视角,以什么样的尺度去判断未来的发展图景和可操作方式,比如原型、世遗、图景、借景/拓路、控高、结构、轴线等,深刻阐释了历史城区保护再生的法度、向度、维度概念。

  报告指出,城市留给我们的遗产不仅是保护的对象,更是发展的资源。在老城的保护与再生进程中,要建立一种系统的、辩证的、包容的、互动的、动态的新思维范式,将专业工作放在社会实践的大构架之中,使自上而下的控制和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多样和动态相兼容,使空间场景的塑造与其所承载的功能和权益内外兼修,走出一条旺盛且可持续的名城保护发展之路。

  专题报告环节由安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安徽建筑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何成主持,7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旨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面临多样性挑战。水石建筑一直致力结合建筑、景观、规划和历史建筑等多专业,试图探索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多维尺度、多元价值的城市历史区域的更新方法。

  报告指出,景观并非完全表象化和视觉的,就像中国字里“景”和“观”一样,除“景”以外,更应该“观”,更应该有宏大的视野和角度。历史性城市景观从时间连续性的角度对城市历史遗产进行价值衡量,强调不同时期在不同发展机制影响下对城市形态产生的不同变化具有积极意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历史遗产保护提供了多方面的可操作思路。

  报告以宜兴丁蜀黄龙山历史片区城市更新、长春滨水空间遗产更新实践、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复兴、嘉兴老火车站复兴4个项目为例,站位不同城市、不同定义,对历史性景观要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

  报告基于天津、成都、广州等多地老城更新工作,分享了一套价值模型,一些路径逻辑与探索思考。

  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经济价值导向下城市更新的投资收益预期(租差)”概念,解释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老城更新依附于资本与制度设计,需要深化改革,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收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综合效益进行转变。

  报告介绍了当前各地普遍的应用的项目运营逻辑、功能选择逻辑和政策配套逻辑,指出了国有物业租赁时间比较短、报送审批时间过长,市场的长期预期与真实的情况存在差距,一线城市经验对于二三线城市难以效仿,缺少针对存量改造的审批验收政策,缺少存量改造融资的金融政策等问题。

  报告指出,之于行业要推进老城更新“接力赛”,把政府跑马拉松变成政府、平台公司和社会资本跑接力赛。之于专业要坚持过程就是成果,做好伴随式更新服务的准备;要坚持转变身份角色,做好跨圈学习与合作的准备;要坚持向前再走一步,做好更新规划能落地实操的准备。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分院院长

  报告指出,历史城区的保护不同于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要注重城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要规避当前保护中出现的“存此不存彼”标准化的保护、“见屋不见境”割裂式的保护、以及“见物不见人”标本式的保护等问题;要兼顾时间和空间的“厚度”与“活态”,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项目全流程的原则,推进历史城区保护的整体性和落地性。

  报告以亳州历史城区的保护实践为例,探讨了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要具有要素管控的思维、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秉承传承发展的使命,从分类保护(按要素因类施策)和分区保护(按单元因地制宜)两个维度共同推进;以安庆历史城区落地性项目为例,阐述了历史城区保护工作如何从规划生成项目、到推进项目、再到落地实施的方法,以及对项目统筹性安排、全路径认识和全生命周期把控的路径。

  报告从绩溪古城的保护情况、价值特色和古城现状提出了古城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四点问题,一是在古城从文化遗产向文化资产转变的整体效益不显,二是历史遗存点状分布较为分散导致整体感知缺乏,三是古城肌理保存较好但未形成成片保护,四是古城留住了原住民但产业特色对文旅吸引力不强。

  报告提出“价值共创、多元共生”理念下历史城区城市更新是政府与市场共谋、空间生产者和空间消费者合作、空间与产业互动,通过“投、建、运、管”四个环节全过程激活存量空间价值。在结合绩溪古城的现状特征,提出复兴历史文教片区和北大街文化传承轴,凸显古城核心文化展示空间。整治街巷,织补民生公共空间,串联古城内分散的人文资源,从“景点游”向“古城游转变,以文化驱动产业业态升级,打造以国学徽博为特色的徽韵古城。最后通过绩溪古城保护更新实例践行多方共创“保护价值、市场价值和民生价值”。

  报告从长汀的基本情况、历史变迁引入,交流了长汀县县委、县政府围绕“让我们一起努力,还给长汀人民一个古汀州”的目标,按照“保护古城整体格局,修复街巷肌理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乡记忆,焕发文化名城活力”的要求,探寻长汀特色的名城保护与利用之路的理念和具体做法。长汀在 2012 年组建名城委,是福建省最早设立的专门机构,并组建文旅集团实现市场化运作,统筹全县文旅资源。在历史文物遗存的修复方面,长汀在90年代开始由民间热心人士组建民间公益理事会,率先承担重要的文化遗存保护和修复。此外,长汀在名城保护与有机更新方面采取了搭建传习所等传统工匠平台、推出“名城古建贷”金融理财产品、引导街区业态三态统一、多部门联合审批建设行为、鼓励汀商回归投资置业等工作,实现了名城格局更加凸显、风貌更为协调、业态更具活力、民众更有幸福感等初步成效。

  报告交流了绍兴古城保护的实践经验、所遇困难及相应对策思考。以绍兴古城的保护历程切入,构建“四个一”的工作体系,探索“法制保障、政府带动、社会参与、智库支撑、数字赋能”的绍兴模式。在已获全国、省级层面认可成效的基础上,也客观剖析当前有待解决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基础研究仍需纵深推进;二是城市更新受现实制约;三是未来发展需要系统谋划。为贯彻习文化思想、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的新要求,绍兴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阶段。在顶层设计下要充分的发挥专家团队的智库作用,要广泛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聚焦优质文化资源共享开放、公共服务设施高效使用、百姓生活环境宜居美好,推进完善“绍兴模式”,为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提供实践样板。

  报告从基层治理者的视角深入阐述了宜兴市丁蜀镇在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工作中的心得和做法。丁蜀镇从2004年起步,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系统、连续、整体地推进了丁蜀镇的保护利用,并逐渐形成充分的发挥和结合民智、民力、民资及民众、专家、政府三位一体的定律。丁蜀镇的保护更新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核心思想,强调推动化、城市、产业、生态、民生均衡发展。

  报告指出,丁蜀镇在保护更新实践中强调四条策略,一是坚持文化与城市相结合,把历史背景和文化和城市系统结合在一起;二是坚持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化;三是坚持文化与民生相结合,在保护古城原真性前提下,提升市政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四是坚持文化与生态相结合,有机整合文化生态资源,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

  沙龙研讨环节由名城分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主持,8位嘉宾围绕历史城区文脉延续、活力复兴、民生改善等学术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名城分会副主任委员赵中枢提出,历史城区保护一要尊重历史,并要看到保护工作的进步激发信心。二要加强保护工作的大众性和关联性,大众性是要把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推广作为社会共识,关联性则是强调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范围的拓展,从陆路、水路织补历史文化保护网,形成整体活态发展,为城市赋予活力、让城市越来越好。

  绩溪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王立指出,绩溪地处黄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交界处,是钱塘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不仅拥有宝贵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和发展优势。绩溪古城的发展与周边乡村、传统村落之间的发展,从始至终保持着共生共伴共促的和谐关系。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绩溪坚持以古城保护为核心探索创新发展,聚焦城市会客厅功能,扩充文化属性,保留服务属性,实施微提升、微改造项目,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注入发展活力,留住人间烟火气,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古城的当代复兴。

  名城分会委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徐涛松提出,历史城区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既是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最佳体现地,也是当前保护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空间。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与创新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坚持多元目标,以价值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线,从生态、文化、产业、人居等多维度出发,通过底线约束和正向引导,统筹好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与社会协同治理,体现整体性、延续性和创新性要求,实现公共利益和功能品质活力的综合提升。

  绩溪县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永密提出,近年来绩溪古城虽实施了博物馆建设、街区建筑立面改造等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了古城内部街道的脉络格局和整体风貌,维护了基础服务功能,但面对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迫切地需要在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化综合保护开发推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提升等方面进一步精准发力。未来要积极抢抓各项政策机遇,促进文旅深层次地融合,建立遗产保护利用、居民生活改善、文旅综合开发“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更新模式,统筹推进古城复兴计划。

  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靖生提出,长汀县针对古城破败、地方文化自信欠缺、遗产底数不清的情况,一是组建机构,成立名城委,管委会需要的名城人才可以走人才绿色通道,组建了强大的名城保护团队。二是县委县政府拿出十分之一的财政资金用于名城保护,通过十多年的积累逐步整理古城的街巷肌理、保护历史风貌、平衡保护利用与发展,名城保护也慢慢的变成为全社会共识。

  东南大学教授沈旸提出,城市更新尤其是历史名城的城市更新应该基于有研究的城市设计。做好更新需要抓住城市本身特点,还需要有开拓的思维、辩证的思考、多学科的介入。具体操作中也要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如绩溪老城和周围村落可类比为花蕊和花瓣,是息息相关、和谐共生的,老城保护与发展需要联动周边村落,形成整体展示与发展格局。

  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长、总经理徐觉民提出,历史城区的保护和更新首先要找准定位,要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开展更新保护工作,挖掘历史为现在所用,但更要为未来的发展开拓创新。其次,政府层面要尊重民间智慧,支持社会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重点要定出标准、定出底线。再次,实施层面要注意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项目要能够造血,把土地价值与建筑功能发挥出来。最后是注重留白,做不了的可以暂时不动,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名城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提出,历史城区既具有物质的遗产属性,又是非物质的文化容器,其保护是对于现状遗存的传承,更新就是要在现状基础上做出改变和提升,保护和更新在实践中是施加在一个被保护对象或者被保护场景上的组合拳。随国家加强文化自信的战略需求,传统历史城区迎来创新发展机会,期待能看到更多名城在传承利用与更新的协奏曲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经得住历史考验,实现有意义的创新。

  名城分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指出,迄今为止真正以历史城区为主题的研讨和探索还十分缺乏,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管理层面,历史城区一直处在被忽视的状态,需要被关注、被重视。历史城区很复杂、很综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也希望行业涌现更多年轻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做好参谋。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通知 第15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年会

  第14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年会 聚焦“都城规划历史与理论”

  会议 聚焦“都城规划历史与城市空间转型”:第13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Copyright © 2002-2020 欧宝体育下载app苹果版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028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