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项技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曾经光彩夺目,却又在岁月的尘埃中悄然消失。
这项堪称中华绝技的瑰宝,在北宋时期达到巅峰,却在靖康之变后渐渐失传,沉寂了整整800多年。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项源自中国的技艺,竟在日本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被称为“练上手“。而在它的故乡,人们对它的记忆却如同那些残存的瓷片一样支离破碎。
但命运的齿轮总是出人意料,它竟再一次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了!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
这种独特的瓷器以其“表里如一,一胎一面”的特点闻名,在当时的皇室和文人雅士中备受推崇。
时光飞逝,800多年过去了。在河南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一位名叫柴战柱的普通农民,凭借着对瓷器的痴迷和执着,开始了绞胎瓷复兴之路。
20世纪80年代,柴战柱远赴景德镇拜师学艺,随后又师从王友洲等绞胎瓷专家,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潜心研究。
他从当阳峪特有的高岭土入手,逐步摸索出羽毛纹、菊花纹、席编纹、自然纹等纹理的基本技法。
2002年4月,柴战柱终于成功烧制出第一窑绞胎瓷,不仅恢复了古代烧制技艺,还填补了当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这一成就标志着失传800多年的绞胎瓷终于重现天日,也让我们看见了一些以前从未关注的事情,那就是其流落日本的历史。
靖康之变后,这项精湛的烧制技术在中国本土销声匿迹,却在日本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绞胎瓷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发明,这种误解不仅是对历史的曲解,更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遗憾。
然而历史的车轮终究会转向正确的方向,柴战柱大师的出现,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重新点亮了这项失传已久的技艺。
他的故事堪称现代版的匠人精神典范,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选择了坚持;面对前路的迷茫,他选择了探索。
成百上千次的烧制尝试,每一次失败都是对他意志的考验,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致敬。
柴战柱大师的成功不单单是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证明,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瓷中君子”的含义。
不仅指绞胎瓷本身的高雅气质,更体现了匠人们追求完美、不懈努力的君子品格。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文化自信,珍惜并发扬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
柴战柱大师的故事,无疑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复兴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中。
绞胎瓷的复兴不单单是一项技艺的重现,更是一种艺术的新生。柴战柱在成功复原古法绞胎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这一古老工艺的现代表达。
首先要将不一样的颜色的泥料揉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纹理,这一步骤需要极高的技巧,因为不一样的颜色的泥料必须均匀分布,才能在最终成品上呈现出理想的效果。
接着匠人要用这种多彩泥料塑造出器物的形状,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会引起整件作品的失败。
信息来源:掌上怀化 2024-2-20 陆港职播间·技创陆港在传承与创新中打造符合新时代审美的绞胎瓷
柴战柱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开发出了多种新的纹理,如“云纹”、“山水纹”等,这些纹理不仅保留了传统绞胎瓷的特点,还融入了更多现代审美元素。
在造型方面,柴战柱也突破了传统,除了常见的瓶、碗、盘等器型,他还创作出了一系列艺术摆件和实用器皿。
如茶具、花瓶、灯具等,这些作品既保留了绞胎瓷独特的美感,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色彩是柴战柱另一个创新重点,传统绞胎瓷多以素雅的青白色为主,而柴战柱大胆尝试了更丰富的色彩搭配。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反而与绞胎瓷独特的纹理完美融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在釉色方面,柴战柱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他开发出了多种新型釉料,如珐琅彩、玫瑰金等,这些釉料与绞胎瓷的纹理相得益彰,逐步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尝试将绞胎瓷与其他材料结合,如木材、金属等,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复合材料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绞胎瓷特色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柴战柱并未就此止步,他将现代美学设计融入传统工艺,在造型、釉彩、烧制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
他的作品《瓷韵》获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硕果》则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并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
他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人民网 2024-8-23 河南省焦作市政协常委柴战柱: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文明、产业传承下去
他创立的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拥有150多项国家专利,其40多件作品更是入藏英国珍宝博物馆、加拿大博物馆等30个国际博物馆,让世界通过绞胎瓷领略中国之美。
从柴战柱大叔手中重现的这项中华绝技,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创新。
柴战柱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不仅还原了古法绞胎瓷的精髓,更将其推向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