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 钟表文化] 瑞士汝拉山谷,制表师们悉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气氛一片祥和。他/她们没有意识到,数千英里之外酝酿的一场风暴,很快将导致机械制表的消亡。1970年代,瑞士制表行业的工程师们饱受“海啸”侵袭,而这场“海啸”的源头正是自1963年起担任精工常务董事的中村恒也,以及他那率先掌握石英技术的决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雅典表等品牌就改变了制表行业,甚至早在1965年,这一些品牌就向纳沙泰尔天文台提交石英原型表参加了计时赛。石英原型表的精度将机械表远远抛在身后,然而,这项新技术却没能引起科学界以外人士的兴趣。即便精工是一家早在1881年就已创立的日本公司,但它对欧洲普通民众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1966年,精工发布自家石英原型表,瑞士同行似乎无动于衷。正如所有人都看到的那样,包括走在前沿的品牌和组织,如GP芝柏表、雅典表和电子钟表中心(CEH),它们的研究也没能突破原型阶段。石英表的发展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精工不畏艰难,抱定决心要将这种未来主义的理念转化为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技术,并最终赶在1970年前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石英腕表。1969年12月25日,全球首款由石英晶体驱动的高振频模拟显示(带指针)腕表上市销售。刚刚发售的精工Quartz Astron腕表价格高昂,似乎并未预示着革命的来临(插播一个背景,在高精度石英原型表的压力下,瑞士计时竞赛于1968年停办);但不祥之兆已经显现,问题只在于谁能解读。1970年巴塞尔展览会上,精工(Astron 355Q)、浪琴表(Ultraquartz 6512)、瑞士钟表中心(Beta 21)、GP芝柏表(GP350)和汉米尔顿Hamilton(Pulsar)走上石英腕表商业化的起跑线。然而,这场战斗异常短暂,瑞士公司对石英技术的未来严重缺乏动力和信心。线年代没有人能够预料到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机械表,会被问世短短十年、价格却要高出三四倍的石英表挤出市场。
很快,最强大的瑞士制表商也不得不败下阵来。另外的品牌,诸如Zenith真力时,寻求通过机械手段提高精度。1969年,Zenith真力时发布El Primero高振频(5赫兹)腕表,但它的竞争对象是振频2赫兹的机电腕表,而不是32,768赫兹的石英腕表(由GP芝柏表设定,并成为包括日本在内整个行业采用的共同标准)。瑞士制表品牌为自己的短视,以及未能把握市场动向、尤其是年轻客户的期望付出了代价。没有谁能够逆潮流而行(尼古拉斯·G·海耶克深悉其意)。
与此同时,电子工程师们已经开发出第一批数字显示腕表。数字由带电二极管形成,与IBM、德州仪器和卡西欧电子计算器应用的技术相同。在此类腕表中,电池通过电子电路将电流输送到石英晶体,电子电路会计算晶体的振动,并利用它们产生规律脉冲。这些脉冲为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供电,在黑色背景上以红色数字显示小时和分钟。1970年5月6日,汉米尔顿Hamilton率先推出数字显示腕表,也即Pulsar Time Computer,最初仅产三枚。显示屏通过一个按钮激活,为了不耗尽电量,平常时间保持空白休眠状态。1971年,Pulsar Time Computer腕表开始批量生产。这种腕表现已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其显示屏下方饰有Pulsar名称。
其他品牌也开始为热情的公众生产这些具有未来感的现代时计。欧米茄(OMEGA)、德州仪器、宝路华、西铁城和沃尔瑟姆等也都将资源投入到LED腕表中,但这一些品牌没意识到,使用场效应模式(FEM)晶体的新型显示屏将加速所有前代石英腕表的消亡,高耗能的LED显示屏首当其冲。1972年,瑞士拉绍德封的Société des Garde-Temps S.A(S.G.T.)推出动态散射型液晶显示屏(LCD)。随后,这种系统又演变为更节能的场效应液晶显示屏。
新一代腕表引发抢购热潮。根据摩尔定律(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于196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每隔18个月,石英腕表(以及其他电子科技类产品)的计算能力就提高一倍,而价格却降低一半。1975年,精工发布第一款多功能数字显示腕表;1983年,生产出第一枚“电视”腕表(T001);1984年,第一枚“计算器”腕表(Data-2000)。年复一年,精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公众需求。但很快,从1981年的Sinclair ZX 81开始,再到1984年的Amstrad CPC和Apple 2E,个人计算机的日新月异又让公众眼花缭乱。
1983年8月31日,另一家日本公司卡西欧发布G-Shock。卡西欧创立于1957年,最初专注于电子计算系统,该品牌生产的袖珍计算器得到全球学子的青睐。而G-Shock则被军队和冒险家广泛视为最坚韧的腕表,迄今销量超过1亿枚。G-Shock由伊部菊雄开发,这是一名在东京为卡西欧工作的年轻工程师,1980年他提出打造“坚不可摧”的石英腕表的想法。伊部菊雄制作了一系列原型表,并通过将其从实验室窗口扔出的办法来进行测试。经过三年的研究和约200种原型表的试验,他成功获得卡西欧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伊部菊雄的毅力和决心也成为卡西欧“永不放弃”口号的灵感来源。
当然,并非所有从事突破性项目的工程师都是日本人。在瑞士,ETA为Delirium开发了机芯,并由后者供应四个品牌,其成果分别是:浪琴表Delirium Feuille d’Or、欧米茄Dinosaure(1.8毫米)、绮年华Espada Quartz和君皇Delirium(2毫米)。这些腕表都很昂贵(在1978年,但机芯价格就达到4,500美元),也是当时最纤薄的腕表,实现方式为移除主板,将零件直接固定在表背上,看起来有点眼熟?没错,到1980年代初,ETA瑞士办事处正在酝酿着另一场革命。负责人恩斯特·托姆克在工程师雅克·穆勒和埃尔玛·莫克的协助下,正在开发一款价格亲和的石英腕表。为降低成本,他们沿用了Delirium的结构,为腕表搭配精密注塑成型的塑料表壳,并于1983年在美国发布试点系列。这款名为Swatch Quartz的腕表,编号GB101,是一段史诗般冒险的开端,如今已成为瑞士制表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也很充分,到2013年诞生30周年之际,Swatch腕表的销量已超越4亿枚。(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编译)